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发那科资讯 > >中国机器人产业链:在融合中补课

中国机器人产业链:在融合中补课

时间:2020-09-01  来源:互联网  阅读次数:

2019年中国 机器人 市场规模将达到86.8亿元,不过,从2019年下半年起,占据中国机器人产业七成以上的 工业机器人 产量同比增长放缓。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产业观察者和代表厂商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链的挑战与机遇同在。 中国机器人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

 

 

  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但中国已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是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机器人产业需要多学科、多种高科技交叉,产业链的特别之处在于融合,用技术和应用把元器件与AI、大数据等软件结合成一体。

  麦肯锡亚洲运营咨询业务及物联网负责人卡雷尔·伊鲁特举例说,在中国,由于生产端提质增效的需求增加,以及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增大了企业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工业机器人相关配件和服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底层技术应用方面,中国机器人产业也需要突破。王兵提到了芯片,“今天的服务机器人搭载的大部分还是手机芯片、移动GPU,但这些并不是为服务机器人设计的,FANUC机器人维修,机器人的运作实际上更需要专业的AI芯片算力来支撑。但AI芯片存在高门槛、高成本的问题,市场规模要达到一定需求是很艰难的”。 北京商报记者魏蔚/文 张笑嫣/摄

 

 

 

  从产业链层面看,中国的优势在于应用。5G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为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机遇。随着产业渗透,中国机器人在应用层面的扩展就可圈可点。

  站在资本角度的峰谷资本总经理李波也表示,机器人是一套融合方案。但他称,机器人示教盒维修,融合也是产业的挑战,现阶段做开放平台或者持“要做开放平台”观点的企业并不多。很多在实验室的产品,想进入产业中,要敲开市场的门很难,难度存在于一些团队在闭门造车,在真实场景的适用性不高。

 

 

  厂商和资本方则强调了技术和应用的融合。据猎豹移动AI高级顾问兼猎户星空首席战略官王兵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薄弱环节在于缺少一个能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垂直一体化技术体系。“因为在机器人行业,有机器人制造公司,但却未必具备AI算法和应用开发能力;有AI算法公司,却无法制造机器人;有机器人应用公司,又没有制造能力和AI算法。垂直一体化的AI技术和软硬一体化的定制交付能力能够让整个产业链的效率更高,也可以让机器人终端产品能够更适应场景需求,实现所谓打造‘真开放、真有用’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目标。”

 

中国机器人产业链:在融合中补课

 

  四源合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周竹平以钢铁行业机器人为例表示,“国内钢铁业对机器人的需求已经开始增长,机器人的应用从单一喷印、上下料、贴标,扩展至测量、喷补及装配等复杂工艺作业,在技术迭代和类型拓展上也有建树”。

 

 

 

  以猎户星空最近发布的Robot OS平台为例,该平台提供了全链条AI技术:芯片、视觉、语音、麦克风阵列、机械臂、导航。这种垂直一体化的AI技术基础,机器人示教器维修,可以根据不同场景的不同痛点诉求,从硬件+软件+系统+服务全流程快速定制专用机器人产品,把产业链流程缩短。

 

  中国机器人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尚未突破,研发人才缺乏,机器人应用、产业融合将是产业链升级的机会。

  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86.8亿元,不过,从2019年下半年起,占据中国机器人产业七成以上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放缓。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产业观察者和代表厂商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链的挑战与机遇同在。


  与其他产业一样,FANUC机器人维修,机器人产业链也分为上中下游。上游是关键零部件生产厂商,主要是减速器、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手臂、腕部等,部分机器人本体还包括行走结构,是机器人的机械传动和支撑基础。按照结构形式,伺服电机维修,本体可以划分为直角坐标、球坐标、圆柱坐标、关节坐标等类型。下游是系统集成商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途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集成和软件二次开发,国内企业都集中在这个环节上。生产出来的机器人只有通过系统集成之后,才能投入到下游的汽车、电子、金属加工等产业,为终端客户所用。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Karel Eloot强调了整体产业链。他说,机器人不仅仅是机器人,是围绕着机器人的整体产业链。发展机器人产业要考虑到机器人在软件、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与发展。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预计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94.1亿美元,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86.8亿美元。在中国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起步较早,在市场总量当中占比最大,超过七成。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增长明显。



TAG: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