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发那科资讯 > >谋求新发展 先进装备制造业“加码”智能制造

谋求新发展 先进装备制造业“加码”智能制造

时间:2019-02-08  来源:互联网  阅读次数:

谋求新发展 先进装备制造业“加码”智能制造 统计显示,5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3%和10.3%,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8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有一条数据值得注意:1月至5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50.4%。 自《中国制造202……

“转身”

“与佛山、东莞、广东等城市相比,深圳的一个优势就是原器件配套完善,机器人维修,多数机器人在深圳可以找到它配套的生产供应链。”深圳市公平贸易促进署署长高瞻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深圳机器人行业配套很完善,因此企业数量日益增长。从供应链上游开始逐步转型,对中小企业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新思路。

谋求新发展 先进装备制造业“加码”智能制造

统计显示,5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3%和10.3%,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8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有一条数据值得注意:1月至5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50.4%。

在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副所长吴智恒看来,当前我们很多企业智能化改造只能算在“起步阶段”。“有的甚至不能叫智能化,伺服电机维修,叫自动化还比较贴切。”他举例说,国内不少生产工业机器人企业,硬件是自主生产,但最为核心的软件生产环节,还在部分甚至完全依仗技术进口。

而正如粤语深植于广东人的日常生活中一样,装备制造业也一直与外贸进出口、现代服务业共同“撑起”了广东经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受到外部金融环境以及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机器人主板维修,再加上周边国家“低成本”的竞争压力,原本依靠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驱动的中国制造业优势不再,亟待转型。

事实上,产学研结合难已是业内公认的事实。通过校企共建科研基地和项目合作是最常见的两种产学结合的方式,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论是长期共建还是单一项目的短期合作,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终归分属于两个系统内,正如两个闭环,尽管相交,但接触的面积有限,这也就使得科研机构对于企业的需求不甚了解,成了企业眼中的“闭门造车”,而企业难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易成为科研人员眼中的“不识货买主”。

自《中国制造2025》印发以来,“机器换人”成为不少制造业城市最热门的“口号”。“机器换人”的效果如何?作为“智能制造”基础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怎么样?近日,机器人维修,光明网记者走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中国南部制造业重镇,实地探访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光明网记者在佛山等地走访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视觉识别等技术的应用方面一定程度还依赖国外技术。东莞某电子配件精密制造企业负责人告诉光明网记者,“机器换人”企业肯定是支持的,这对长远发展有好处,发那科机器人维修,但是由于前期投入较大,刚开始他还是比较犹豫。他的犹豫不是没有道理,在银行信贷普遍收紧的情况下,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当前遇“冷”的制造业企业很难一下子拿出这样一笔钱。

相较于一些基础较差的中小企业,转型阶段的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最头痛的问题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而本应是企业核心科技源头的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却也在为如何不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落满灰尘”发愁。这在就形成了一个怪圈:买家(企业)难“买”,卖家(科研机构)愁“卖”。

从共建到参与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落地”

随着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概念成为热门。当前我国部分领域劳动力短缺的现状更加快了制造业“机器换人”的步伐,多数制造业企业都在谋求转型。对于多数企业来说,他们缺乏“转型”地前期积累,短时间内“一拥而上”很可能事倍功半。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吴智恒向光明网记者指出,“智能化需要一个过程。”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当量力而行,不要期望“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而从城市的发展角度来看,城市更需要的是梯次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企业周边要靠完整供应链的支撑才能发挥高效能。

立足长远“智能制造”忌一拥而上



TAG: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